辨正:「欲」今作「要」,聲符從「谷」,念不出BE,BOE。所以BE,BOE,BO,另有其字。

 

一、摘要:
 ㈠每是「莓」的本字。草盛上出也。
 ㈡康熙字典收錄的意義:
  ⒈常,各,凡(一般最常被用的意思)
  ⒉雖
  ⒊貪。《說文解字.貪》:「欲物也。」可證「每」表「欲」。
  ⒋數也,田美。(數疑似台語「水」的本字)
 
二、說文與康熙字典:
 ㈠《說文解字》草盛上出也。从屮母聲。艸盛上出也。从屮母聲。武罪切。〖注〗臣鉉等案:《左傳》:「原田每每。」今别作莓。非是。
 ㈡《康熙字典》:
  《唐韻》武罪切
  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罪切
  《正韻》莫賄切,音浼。
  《增韻》常也,各也,凡也。
  《三蒼》曰:每,非一定之辭。
   《詩.小雅》每懷靡及。
   《莊子.外物篇》聖人躊躇以興事,以每成功。《郭象註》事不遠本,故其功每成。
  又雖也。
   《爾雅.釋訓》每有,雖也。
   《詩.小雅》每有良朋。《箋》言雖有良朋也。
  又貪也。
   《前漢.賈誼傳》衆庶每生。《註》孟康曰:每,貪也。《敘傳》致死爲福,每生作旤。
  又姓。每當時,漢人。見《印藪》。
 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佩切,音妹。數也。一曰田美也。
   《左傳.僖二十八年》原田每每。《註》每有枚、昧二音,義同。
  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謨杯切《韻會》謀杯切,音枚。義同。
   《正字通》《古尚書》昧昧,與梅梅、媒媒、每每通聲。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。
三、每可以表「欲」:
 學到這個字,是在陳冠學先生於其網站中舉了二例。
 又台語的語法裡,每表「每一次」多在「每日」之類非口語常用字。比較常見到的用法,如㈠㈡所示。
 ㈠每次欲(每一次想要):
  每,有時兼有「每一次」和「欲望」之意,就官話的「每一次想要」之意。
  陳冠學先生於其網站中舉了數介「每「字可以表「欲」之例。其中二例:
  錢易《南部新書》﹕「去厥居十餘步﹐有古墳﹐胡生若每茶飲﹐必奠酹之。」
   若每na ve念起來挺順的。
   後文的「必」字,可以看到多次行動取向之特徵歸納。
   所以除了欲之外,也有「每一次」之意。管見以為,解成「每一次欲」略全。
  《千字文》:「晉王戎家有好李,每賣與人,鑽其核。」
  陳冠學先生網站說:「每賣與人﹐即要賣與人。 王戎怕別人種出好李,故鑽壞其核。」吾采得《世說新語.儉嗇》:「王戎有好李,賣之,恐人得其種,恆鑽其核。」之語。王戎鑽核不是只有一次,因為後文也是出現多次行動取向的歸結﹣﹣「恆」字。所以這一例若單純解「欲」,意義上似有未足。
  吾早年在網絡發表一例:
  《世說新語》:「魏武常云:「我眠中不可妄近,近便斫人,亦不自覺,左右宜深慎此!」後陽眠,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,因便斫殺.自爾每眠,左右莫敢近者。」當時認為文中「每」單純表「欲」,但後文亦出現多次行動取向的歸結﹣﹣「莫」字。特此更正:若單純解「欲」,意義上似有未足。譯為「每次要睡覺」意思加通順。  
 ㈡純表「欲」也:
 《康熙字典.每》又貪也。《說文解字.貪》:「欲物也」。故每可表「欲」。
  ⒈《文選.賈誼<鵩鳥賦>》:「貪夫殉財兮,烈士殉名;誇者死權兮,品庶每生。」
   李善注引孟康曰:「每,貪也。」
  ⒉《漢書.敘傳下》:「博望杖節,收功大夏;貳師秉鉞,身釁胡社。致死為福,每生作旤。」
    顏師古注:「每,貪也。張騫致死封侯, 李廣利求生而死也。」
  ⒊《史記.伯夷列傳》《漢書.賈誼傳》衆庶每生。
   《註》孟康曰:每,貪也。
   《敘傳》致死爲福,每生作旤。
  ⒋《敦煌變文.廬山遠公話》﹕「每謝君王,請命尼僧,卻擬歸山。」
   陳冠學先生網站說明:「要辭報君王﹐讓尼僧﹐再打算回山去。」
   管見附合。因為以為古時辭別君王能辭幾次?所以排除「每次」之可能。
  ⒌《敦煌變文.孔子項橐相問書》﹕「樹樹每量無百尺。」(陳冠學先生考)
   「每棵樹」意義已在「樹樹」表達矣。用法同「人人」。
   而樹只要量一次就知道尺寸了,故文中每表「欲」也。
  ⒍劉敬叔《異苑》﹕「義熙三年,山陰徐琦每出門,見一女子,貌極豔麗,琦便解臂上銀鈐贈之。女曰:「感君來貺。」以青銅鏡與琦,便爾結為伉儷。」(陳冠學先生考)
   正妹豈是每次出門都能遇到?


補充異見
 每之造字,疑似為「母」之變體。
 因其頭上加三支毛,表示老人。同樣的情形「老」「考」本字也有同樣情形。
 客語稱「母」為mve,me,疑每為字源,表「老母」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cedo 的頭像
    Alcedo

    雎鳩

    isil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