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漢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

白讀 TSit nng/n͘o saⁿ sì gō la̍k peh/pueh/pəeh káu cha̍p
文讀 it jī/gī/lī sam sù/sɨ ngō lio̍k chhit pat kiú si̍p

我認為,台語語音直接對應上古音,反而是文讀比較晚。所以想通這點,就不難理解了。
我們把ch換原成ts,或許比較容易理解。

一到五的字形來自於籌算,說他是指示或象形都可。
六,沒有被考證出來。

一讀tsit,和「蜀」「獨」「燭」語源同,一角和獨角意思一樣。文讀疑是脫節音。

二字音不得而知。

三問題不大,M尾本來就容易轉換成nn,再轉成n。

四,陳也,同肆。主體物失去控制。
 人如果「肆」了,擺在那裡,就是「死」了
 水如果「肆」了,擺在那裡,就是淹水了,洪水肆虐。
 眼睛亂看叫叫「四目張望」,可以寫肆目張望。
 人如果亂來,叫放肆。


 將五指張開,拍向胸膛,代表自己。延申字「吾」。

六字音是「落」「陸」。我胡亂推測一下:籌算六七八九,都是用一橫在上表示五,其下放直畫一,可能象「落」。
 落不用多作解釋。
 陸是的左阜,是石梯或繩梯(我傾向後者)。穴居時代的遺留字。右邊上圥,是一種蘑姑。坴表示高起的土堆。我推測,是指從離地很高的山洞爬下或從海邊爬上去的崖洞的地方。聽字音比較像是前者。
 還有用手下探物也叫「六」,但不知古今文要如何表示,再研究。

七,金文以前的字形像「十」,金文以下半部彎了一下,像長一個包,古通桼,漆。大概是指樹的分泌物,汁的本字吧。

八,音源同「破」、「别」「耗」「扒」「掰」……「巴」「父爸」的語源。左四指和右四指,將物分開貌。講台語「扒乎開」一定是作這動作。造字作意符如「分」(刀破)、「公」(厶為聲符)、「兮」(丂疑氣聲)。


九,一個人Orz的動作。不過古時字有旋轉九十度的習慣,可能是原指一個人彎腰,不管那一種都是屈體。九可以延伸出>曲,久,區,屈,踞,鉤的意思,管見以為,這仍是上古以音表意所致,還在用中古音聲韻說不合的人,快活化你的腦袋吧。

十讀tsap,和「雜」「集」「齊」「差」語源同。十錦麵的要念「雜錦麵」,文讀是脫節音。字型,甲骨文寫作「丨」,金文中間有點胖,之後在「丨」中間加了短橫表示中間有胖。說文解字是四方齊備之意,有點看圖說故事。我覺得是指「內腑」,從動物腹腔挖出來的的雜碎物,或是說像灌香腸一樣,中間塞滿東西鼓起來。如「密實實」,實要念「雜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cedo 的頭像
    Alcedo

    雎鳩

    Alce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